国有企业管理人员承担违规经营责任的53种法定情形
发布时间:2024-08-28
所属分类:学习园地
浏览次数:146
根据《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建立国有企业违规经营投资责任追究制度的意见》(国办发〔2016〕63号)等相关规定,国有企业经营管理有关人员违反国家法律法规和企业内部管理规定,未履行或未正确履行职责致使发生下列情形造成国有资产损失以及其他严重不良后果的,应当追究责任:1.所属子企业发生重大违纪违法问题,造成重大资产损失,影响其持续经营能力或造成严重不良后果;2.未履行或未正确履行职责致使集团发生较大资产损失,对生产经营、财务状况产生重大影响;3.对集团重大风险隐患、内控缺陷等问题失察,或虽发现但没有及时报告、处理,造成重大风险等。4.未按照规定订立、履行合同,未履行或未正确履行职责致使合同标的价格明显不公允;8.违反规定提供赊销信用、资质、担保(含抵押、质押等)或预付款项,利用业务预付或物资交易等方式变相融资或投资;10.未按规定对应收款项及时追索或采取有效保全措施等。11.未按规定对合同标的进行调查论证,未经授权或超越授权投标,中标价格严重低于成本,造成企业资产损失;12.违反规定擅自签订或变更合同,合同约定未经严格审查,存在重大疏漏;15.工程组织管理混乱,致使工程质量不达标,工程成本严重超支;17.未按规定履行决策和审批程序或超越授权范围转让;19.组织提供和披露虚假信息,操纵中介机构出具虚假财务审计、资产评估鉴证结果;21.违反相关规定和公开公平交易原则,低价转让企业产权、上市公司股权和资产等。24.未按规定履行决策和审批程序擅自投资,造成资产损失;26.外部环境发生重大变化,未按规定及时调整投资方案并采取止损措施;28.项目管理混乱,致使建设严重拖期、成本明显高于同类项目等。29.投资并购未按规定开展尽职调查,或尽职调查未进行风险分析等,存在重大疏漏;30.财务审计、资产评估或估值违反相关规定,或投资并购过程中授意、指使中介机构或有关单位出具虚假报告;31.未按规定履行决策和审批程序,决策未充分考虑重大风险因素,未制定风险防范预案;32.违规以各种形式为其他合资合作方提供垫资,或通过高溢价并购等手段向关联方输送利益;33.投资合同、协议及标的企业公司章程中国有权益保护条款缺失,对标的企业管理失控;34.投资参股后未行使股东权利,发生重大变化未及时采取止损措施;37.未按规定组织开展清产核资、财务审计和资产评估;38.故意转移、隐匿国有资产或向中介机构提供虚假信息,操纵中介机构出具虚假清产核资、财务审计与资产评估鉴证结果;39.将国有资产以明显不公允低价折股、出售或无偿分给其他单位或个人;40.在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实施员工持股计划等改组改制过程中变相套取、私分国有股权;41.未按规定收取国有资产转让价款;改制后的公司章程中国有权益保护条款缺失等。44.违规集资、发行股票(债券)、捐赠、担保、委托理财、拆借资金或开立信用证、办理银行票据;46.违规以个人名义留存资金、收支结算、开立银行账户;49.内控及风险管理制度缺失,内控流程存在重大缺陷或内部控制执行不力;50.对经营投资重大风险未能及时分析、识别、评估、预警和应对;51.对企业规章制度、经济合同和重要决策的法律审核不到位;52.过度负债危及企业持续经营,恶意逃废金融债务;53.瞒报、漏报重大风险及风险损失事件,指使编制虚假财务报告,企业账实严重不符等。